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四能”培养的有效路径探索

 

【作者】 万晓莉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简城城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标将传统“两能”拓展为“四能”,新增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强调数学教育应贯穿从现实情境中抽象问题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完整链条。本文基于“四能”内涵,结合教学案例,从情境创设、思维训练、实践应用三个维度提出具体实施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可操作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能培养;问题情境;数学思维;实践应用
  数学核心素养的“四能”体系构建了从生活观察到逻辑推理的完整认知闭环。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而忽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前置能力培养。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中,若仅教授公式计算,学生难以形成对几何量感的深度理解;若通过“为猫咪设计活动板块”的开放式探究,则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周长与材料节省”的关联,进而提出“如何优化图形边长”等数学问题。这种转变体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教学范式升级,也体现了发现与提出两环节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一、“四能”培养的理论框架与教学价值
  (一)“四能”的内涵与逻辑关系
  “发现问题”是数学眼光的外化,要求学生在复杂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提出问题”是数学语言的表达,需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分析问题”需运用数学思想拆解问题结构;“解决问题”则体现数学技能的实践转化。四者构成螺旋上升的认知链条,例如在“人民币换算”教学中,学生需先发现“不同面额组合”的生活问题,提出“如何支付8角铅笔”的数学问题,再分析“1元=10角”的数量关系,最终通过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现行教材中“确定起跑线”“我身上的尺子”等主题单元,均以真实问题驱动学习。但调研显示,约65%的小学生难以独立提出数学问题,40%的学生在分析复杂数量关系时存在障碍。这种“解题能力强、建模能力弱”的矛盾,暴露出传统教学中“四能”培养的割裂性。例如,在“杨叔叔卖冰棍”案例中,学生若无法识别“3元/根”的冗余信息,将陷入无效计算,凸显信息筛选能力的重要性。
  二、“四能”培养的教学策略体系
  (一)情境创设:搭建问题发现的认知支架
  1.生活化情境的嵌入式设计
  以“认识人民币”为例,教师可设计“超市购物”角色扮演:
  情境1:出示标价“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刀1元”的商品,提供1元、5角、2角、1角纸币,让学生设计支付方案。
  情境2:升级为“小猫有1张5元纸币,如何拆分购买上述商品”,引导学生探索货币找零规律。
  此类情境将抽象数学符号与生活经验对接,使“发现问题”自然发生。
  2.认知冲突的阶梯式激发
  在“确定起跑线”教学中,可设计三阶问题链:分别为初级冲突:播放400米赛跑视频,提问“为何运动员起跑线不同?”其次是中级冲突:出示跑道参数,引导学生计算弯道长度差;现次为高级冲突:拓展至“800米赛跑起跑线设计”,强化数学建模能力。通过问题链的螺旋递进,实现从“经验感知”到“逻辑推理”的跨越。
  (二)思维训练:构建问题解决的逻辑框架
  1.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
  在“杨叔叔卖冰棍”案例中,教师可实施“三步筛选法”,助力学生构建问题解决的逻辑框架,第一步,信息提取:圈出“每箱30根”“8箱”“4天”等数据;第二步,关系分析:排除“3元/根”的无关信息,聚焦“总量÷天数=日均销量”;第在下,模型构建:将问题转化为“30×8÷4=60(根)”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解题路径,强化“有效信息”的识别意识。
  2.数量关系的可视化表征
  可视化表征的利用有利于学生直观思维进行活动。以“长方形周长”为例,可引入“图形拆解法”,让数量关系可视化,一是实物操作,用绳子围出不同长宽的长方形,测量总长度;二是符号转化,将“长+宽+长+宽”转化为“(长+宽)×2”;三是变式应用,探讨“周长一定时,如何设计面积最大图形”。这种通过“具象—抽象—应用”的三阶转化,就能有效深化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拓展问题解决的现实场域
  1.跨学科项目的整合实施
  培养“四能”最宽广的平台就是跨学科项目的整合实施,而且更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如开展“校园绿化带设计”项目,设计数学任务为计算不同形状花坛的周长与面积,优化材料使用,引导学生研究植物间距对光照的影响,融入“间隔排列”知识。在此间还可艺术融合,要求利用几何图形设计花坛图案,培养空间观念。此类项目既可打破学科壁垒,又能实现“四能”的综合应用。
  2.开放题库的动态生成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在综合运用中建立“生活数学问题银行”,鼓励学生收集真实问题:如在家庭场景中,鼓励学生记录一周家庭用水量,并计算阶梯水费;进入社区调研:统计小区停车位数量,设计扩建方案;收集社会热点,分析春运、大的节假日火车票销售数据,提出购票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开放题库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定期筛选典型问题纳入校本题库,形成“问题生成—课堂研讨—成果展示”的闭环。
  三、结论
  “四能”培养的本质是重构数学学习的认知生态。通过“情境—思维—实践”的三维联动我们教师可将知识传授转化为思维赋能,使学生在解决“小猫买铅笔”等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眼光观察世界、数学思维思考世界、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核心素养。这种转变不仅关乎学业成绩,更关乎学生未来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创新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宽领域,如探索信息技术与“四能”培养的深度融合,这样更能为数学教育高质量育人提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文蓉迪,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四能”培养的路径探索[J].教育学文摘,2024年。
  [2]黄道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路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4年。
  • 【发布时间】2025/6/6 16:25:51
  • 【点击频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