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本文以西南师范大学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探讨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有效方法,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与实践领域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板块,通过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应用能力。西南师范大学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小学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特点
(一)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西南师范大学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取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和情境。例如,在低年级教材中,通过“购物”“游戏”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的概念和运算;在高年级教材中,则通过“测量校园内的物体”“调查家庭用水用电情况”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该教材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探究活动、小组讨论等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西南师范大学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编排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逐步递进,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教材还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
1.生活情境创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场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换算和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技能。
2.问题情境创设。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何计算校园内花坛的周长和面积?”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1.明确任务目标。在布置任务时,教师要明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制作统计图表。”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
2.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时,小组内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设计调查问卷,有的负责收集数据,有的负责整理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
3.成果展示与评价。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展示成果,并进行评价。评价可以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三)探究式学习法
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下转第100页)(上接第101页)况,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何计算圆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四)跨学科融合法
跨学科融合法是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与科学学科融合。将数学知识与科学学科相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时,可以与科学学科中的“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来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3.与艺术学科融合。将数学知识与艺术学科相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和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可以与艺术学科中的“图案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利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变换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三、结论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祯祯,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生活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
[2]干利伟,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与实践领域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板块,通过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应用能力。西南师范大学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小学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特点
(一)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西南师范大学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取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和情境。例如,在低年级教材中,通过“购物”“游戏”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的概念和运算;在高年级教材中,则通过“测量校园内的物体”“调查家庭用水用电情况”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该教材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探究活动、小组讨论等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西南师范大学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编排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逐步递进,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教材还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
1.生活情境创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场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换算和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技能。
2.问题情境创设。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何计算校园内花坛的周长和面积?”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1.明确任务目标。在布置任务时,教师要明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制作统计图表。”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
2.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时,小组内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设计调查问卷,有的负责收集数据,有的负责整理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
3.成果展示与评价。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展示成果,并进行评价。评价可以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三)探究式学习法
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下转第100页)(上接第101页)况,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何计算圆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四)跨学科融合法
跨学科融合法是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与科学学科融合。将数学知识与科学学科相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时,可以与科学学科中的“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来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3.与艺术学科融合。将数学知识与艺术学科相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和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可以与艺术学科中的“图案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利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变换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三、结论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祯祯,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生活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
[2]干利伟,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
- 【发布时间】2025/6/6 16:30:14
- 【点击频次】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