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方法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量感作为核心素养下数学教学的应扛责任,是学生感知物体可测属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本文结合新课标要求,从生活化教学、实践操作、跨学科融合等角度探索小学阶段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提出了建立量感参照系、设计层次化活动等提升学生量感素养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实践策略
量感培养不是数学教学的外加任务,而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应扛责任。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当下,小学数学要为学生将来“输送”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就必然少不了对量感这一素养的培养。在这几年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加大了对此培养的教法研究,获得了这样一些收获。
一、量感的内涵与核心素养价值
2022年颁布的新课标将“量感”界定为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度量大小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量感培养具体表现为:
(一)具身认知。通过身体经验建立对长度、质量、时间、大小、位置等量的感性认识,与空间观念相关联。
(二)估测能力。结合生活情境合理选择计量单位并进行近似判断。
(三)关联思维。理解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及度量工具的使用逻辑,能进行简单的度量换算。
培养量感不仅是夯实数学“四基”“四能”的基础,更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发展抽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支撑。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其实践意义,通过恰当的方法以落实新课标对此提出的“学段目标”。
二、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现状分析
虽然新课标践行已有几年,人们对量感的认识也已深入,但当前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感知培养。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偏重单位换算公式的记忆,忽视学生对“量”的直观体验,常常把发现、建构的过程直接变成机械背诵的过程;
(二)实践活动碎片化。测量活动多局限于课堂操作,缺乏与真实生活的深度联结,无法让学生体验到度量的意义;
(三)评价方式单一化。以纸笔测试为主且缺少对估测能力、实践应用的过程性评价,学生更难以有不同度量工具和方法可能引起不同误差的理解和认可。
正是这三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理感素养差。例如,学生在学习“千米”时往往仅能背诵“1千米=1000米”,却难以想象千米的实际距离,更不知道其怎样测量。
三、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联系生活经验,建立量感参照系
量感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对物体的可测属性进行感知和测量,其依托度量工具的使用。首先让学生建立起量感参照系,例如,引导学生利用身体作尺进行测量,让他们用手臂、步长等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如用手掌测量课本长度,用步数丈量教室宽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寻找身体的1米”活动。很多学生在寻找中会发现自我双臂展开长度就约为身高。在利用身体尺子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常见物品建立单位量感。如1瓶矿泉水≈500克,1枚鸡蛋≈50克,教室面积≈50平方米,操场跑道周长≈200米等。
(二)多感官协同,深化量感体验
量感虽以视觉感知为主,但好的量感仍需多感官协同才能深化体验。为此,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可采取这样的策略来进行,一是视觉-触觉联动,通过蒙眼触摸不同大小积木的游戏让学生猜测其体积并估量,并与其他答案进行差异比较。二是动态化操作,让学生利用沙漏、钟表对比1分钟的长短;或者分组称量1千克大米并分装成100克/袋,让他们在动态化操作中进一步感受量的变化、大小与换算,深化量感体验。
(三)设计进阶性量感实践活动
量感培养不是在某一个场域,而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但是,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不同目标。
1.低年级学段:直观感知
通过具身化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知物体的可测属性及其大小,形成初步的量感,如要求学生利用绳子比较课桌与黑板的长短;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装水,体会“满”与“空”的相对性。
2.中年级学段:工具运用
3-4年级的学段目标就是“形成量感”,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工具在测量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形成量感。例如,在面积单位学习后组织学生测量教室面积时,探讨“选用平方分米还是平方米更高效”;在学习了“千克”之后布置学生展开对超市物品重量进行调查,要求他们记录10种商品的重量单位并分类。
3.高年级学段:综合应用
此学段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量感。为此,教师可搭建综合应用平台,让学生设计诸如家庭节水方案,计算每月用水量的应用实践;当然也可以让他们绘制校园平面图,标注比例尺并估算实际距离。
(四)跨学科融合,拓展量感维度
量感培养在打破课程边界的主张下仍走上了跨学科融合的教学之路。实践表明,这种教学实施既能深化学生量感体验、建立起工具意识,还能拓展量感维度,提升量感素养。如教学我们可将科学与数学结合,要求学生测量植物生长高度,制作折线图分析变化规律;或者实验探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这些跨学科整合的量感培养,既有趣又能促进学生用量感素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又如将艺术与数学融合,鼓励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图比较图形面积、根据音乐节奏估算时间(如1小节≈2秒),这些跨学科融合都能让学生量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发展。
这几年教学实践表明,量感培养需要跳出机械训练的窠臼,转向“做中学、用中悟”的实践模式,才能高质量地达成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作为一线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展开,引导学生经历“感知—体验—抽象—应用”的完整过程,这样才能让量感素养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天天,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度量意识和量感意识的培养策略[J].科研成果与传播,2024年。
[2]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实践策略
量感培养不是数学教学的外加任务,而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应扛责任。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当下,小学数学要为学生将来“输送”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就必然少不了对量感这一素养的培养。在这几年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加大了对此培养的教法研究,获得了这样一些收获。
一、量感的内涵与核心素养价值
2022年颁布的新课标将“量感”界定为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度量大小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量感培养具体表现为:
(一)具身认知。通过身体经验建立对长度、质量、时间、大小、位置等量的感性认识,与空间观念相关联。
(二)估测能力。结合生活情境合理选择计量单位并进行近似判断。
(三)关联思维。理解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及度量工具的使用逻辑,能进行简单的度量换算。
培养量感不仅是夯实数学“四基”“四能”的基础,更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发展抽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支撑。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其实践意义,通过恰当的方法以落实新课标对此提出的“学段目标”。
二、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现状分析
虽然新课标践行已有几年,人们对量感的认识也已深入,但当前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感知培养。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偏重单位换算公式的记忆,忽视学生对“量”的直观体验,常常把发现、建构的过程直接变成机械背诵的过程;
(二)实践活动碎片化。测量活动多局限于课堂操作,缺乏与真实生活的深度联结,无法让学生体验到度量的意义;
(三)评价方式单一化。以纸笔测试为主且缺少对估测能力、实践应用的过程性评价,学生更难以有不同度量工具和方法可能引起不同误差的理解和认可。
正是这三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理感素养差。例如,学生在学习“千米”时往往仅能背诵“1千米=1000米”,却难以想象千米的实际距离,更不知道其怎样测量。
三、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联系生活经验,建立量感参照系
量感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对物体的可测属性进行感知和测量,其依托度量工具的使用。首先让学生建立起量感参照系,例如,引导学生利用身体作尺进行测量,让他们用手臂、步长等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如用手掌测量课本长度,用步数丈量教室宽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寻找身体的1米”活动。很多学生在寻找中会发现自我双臂展开长度就约为身高。在利用身体尺子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常见物品建立单位量感。如1瓶矿泉水≈500克,1枚鸡蛋≈50克,教室面积≈50平方米,操场跑道周长≈200米等。
(二)多感官协同,深化量感体验
量感虽以视觉感知为主,但好的量感仍需多感官协同才能深化体验。为此,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可采取这样的策略来进行,一是视觉-触觉联动,通过蒙眼触摸不同大小积木的游戏让学生猜测其体积并估量,并与其他答案进行差异比较。二是动态化操作,让学生利用沙漏、钟表对比1分钟的长短;或者分组称量1千克大米并分装成100克/袋,让他们在动态化操作中进一步感受量的变化、大小与换算,深化量感体验。
(三)设计进阶性量感实践活动
量感培养不是在某一个场域,而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但是,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不同目标。
1.低年级学段:直观感知
通过具身化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知物体的可测属性及其大小,形成初步的量感,如要求学生利用绳子比较课桌与黑板的长短;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装水,体会“满”与“空”的相对性。
2.中年级学段:工具运用
3-4年级的学段目标就是“形成量感”,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工具在测量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形成量感。例如,在面积单位学习后组织学生测量教室面积时,探讨“选用平方分米还是平方米更高效”;在学习了“千克”之后布置学生展开对超市物品重量进行调查,要求他们记录10种商品的重量单位并分类。
3.高年级学段:综合应用
此学段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量感。为此,教师可搭建综合应用平台,让学生设计诸如家庭节水方案,计算每月用水量的应用实践;当然也可以让他们绘制校园平面图,标注比例尺并估算实际距离。
(四)跨学科融合,拓展量感维度
量感培养在打破课程边界的主张下仍走上了跨学科融合的教学之路。实践表明,这种教学实施既能深化学生量感体验、建立起工具意识,还能拓展量感维度,提升量感素养。如教学我们可将科学与数学结合,要求学生测量植物生长高度,制作折线图分析变化规律;或者实验探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这些跨学科整合的量感培养,既有趣又能促进学生用量感素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又如将艺术与数学融合,鼓励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图比较图形面积、根据音乐节奏估算时间(如1小节≈2秒),这些跨学科融合都能让学生量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发展。
这几年教学实践表明,量感培养需要跳出机械训练的窠臼,转向“做中学、用中悟”的实践模式,才能高质量地达成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作为一线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展开,引导学生经历“感知—体验—抽象—应用”的完整过程,这样才能让量感素养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天天,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度量意识和量感意识的培养策略[J].科研成果与传播,2024年。
[2]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
- 【发布时间】2025/6/19 14:44:30
- 【点击频次】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