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美术“造型·表现”艺术实践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任 玲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井河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造型·表现”是初中美术课程的核心领域之一,旨在通过视觉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与审美创造力。本文以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为依托,从理论框架构建、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实施策略三个维度,探讨“造型·表现”领域的实践路径,并提出“观察-解构-重构-表达”四阶教学模式,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为初中美术教学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
  关键词:造型·表现;初中美术;设计;实施;核心素养
  一、理论框架:基于核心素养的“造型·表现”内涵解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其中,“造型·表现”领域直接关联“美术表现”与“创意实践”两大核心素养,其教学价值体现在:
  (一)视觉语言的建构:通过线条、色彩、形体等元素的学习,掌握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
  (二)思维能力的拓展:从具象观察到抽象表达,培养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三)情感表达的载体:以艺术媒介为媒介,实现个体情感与观念的视觉化呈现。
  人美版教材以“单元主题+技能训练”为编排逻辑,如七年级上册《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八年级下册《造型的表现力》等单元,均围绕“造型元素”“形式法则”“主题创作”展开,为“造型·表现”教学提供了系统化的知识框架。
  二、教材分析:人美版教材中“造型·表现”内容的纵向衔接
  以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为例,其“造型·表现”内容呈现螺旋式上升结构:







  这一编排体系体现了从具象到抽象、从技能到思维的递进关系,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教学实施策略:四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一)第一阶段的教学策略:观察与感知——建立视觉敏感度
  1.多维度观察训练。合教材中《手绘线条图像》单元,设计“自然物象解构”任务。例如,让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用线条记录叶片的脉络、枝干的走向,并对比不同视角下的形态变化。同时引入“盲画”练习,要求学生闭眼触摸物体表面纹理,再睁眼用线条表现触觉记忆,强化感官联动。
  2.跨学科联结。结合科学课“显微镜下的细胞”内容,用点、线、面表现微观世界的结构美(如八年级《造型的表现力》单元)。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色彩的魅力》单元中,教师带领学生用色卡对比校园不同时段的天空色彩,记录光影变化对色彩的影响,培养色彩敏感度。
  (二)第二阶段的教学策略:解构与分析——掌握造型语言规律
  1.经典作品解构。以教材中《构图的作用》为例,分析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透视与比例关系,引导学生用几何图形概括人物动态。引导学生对比中国画《千里江山图》与西方风景画的构图差异,理解“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视觉逻辑。
  2.技能训练梯度设计:
  (1)基础层:临摹教材中的单体静物(如《向日葵》局部),掌握明暗交界线、反光等基本概念。
  (1)进阶层:以“我的书包”为主题,运用几何体组合表现立体空间(如八年级《造型的表现力》)。例如在《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教学中,学生分组解构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用色块拼接实验验证色彩比例对视觉平衡的影响。
  (三)第三阶段的教学策略:重构与实验——激发创造性思维
  1.材料媒介拓展。突破传统绘画工具限制,如用废旧布料拼贴表现《色彩的魅力》单元主题,或用数字绘画软件重构教材中的传统纹样(如九年级《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
  2.主题任务驱动。结合教材中《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单元,设计“用现代造型语言重构青铜器纹样”任务,要求学生提取饕餮纹、云雷纹等元素,创作装置艺术或数字插画。例如,在《走进抽象艺术》单元,学生以“音乐可视化”为主题,用丙烯颜料滴洒、刮擦等技法表现不同音乐风格(古典/爵士/摇滚)的视觉节奏。
  (四)第四阶段的教学策略:表达与反思——深化艺术理解
  1.叙事性表达。结合教材中《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单元,要求学生以“我的成长故事”为主题,用连环画或立体书形式呈现个人经历,强化造型与情感的关联。
  2.多元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档案袋+成果展评”方式,记录学生从草图到成品的思维轨迹(如人美版教材建议的“学习单”模式)。
  3.引入“观众反馈卡”,邀请其他班级学生从“造型创意”“技术运用”等维度进行评价。例如,在《色彩的心理效应》教学中,学生创作“情绪色块”,并撰写200字说明文阐述色彩选择与情感表达的关联,实现“造型-文字”的双向转化。
  四、结语
  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实践,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观察-解构-重构-表达”的进阶路径。人美版教材提供的丰富案例与技能训练点,为教师设计分层任务、拓展媒介表达、融合跨学科知识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教学需进一步关注:一是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如Procreate绘画、3D建模);二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如将教材中的民间剪纸元素融入抽象造型);三是社会议题的融入(如用造型语言表现环保、人工智能等主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孥老,谈美术学科造型表现领域有效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年。
  [2]孙晶,“减负提质”背景下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实践课教学策略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5年。
  • 【发布时间】2025/6/19 14:54:34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