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音乐“听赏与评述”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饶远菊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一小学城东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新课标(2022年版)背景下,小学音乐“听赏与评述”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通过感知、体验、表达与创造,构建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双向通道。本文从设计要求(应有理念与应遵原则)、实施策略以及实践反思三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结构化任务设计,将抽象的音乐审美转化为具象的认知活动,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听赏与评述”学习任务;设计;实施
  “听赏与评述”是新课标赋予音乐学科课程学习任务中的一种,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理解音乐相关文化、帮助他们积累欣赏经验的一种重要路径。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理念、践行学习任务思想的今天,“听赏与评述”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得到了众多一线教师的积极研究。在这几年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并获得了这样一些收获。
  一、设计要求:以核心素养为锚点的任务建构
  (一)应有理念
  1.立足音乐本体,聚焦审美感知
  “听赏与评述”任务设计需以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捕捉音乐的形式特征。例如,在三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可设计“音乐小侦探”游戏,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模仿不同节奏类型,或用图形谱记录旋律起伏,将抽象的听觉感知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培养音乐通感能力。
  2.融合文化语境,深化理解维度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任务设计需关联作品的历史背景、民族特色与情感表达,如通过对比中国民歌《茉莉花》与苏格兰民谣《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从调式、演唱形式、情感表达等维度分析文化差异,构建“音乐-文化”的联结思维。
  3.分层递进,适配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听赏与评述”学习任务设计需遵循“感知-模仿-评述-创造”的递进路径,这样才能在各个年级的教学实施中真正做到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适配,落实因材施教要求。
  3年级:以趣味化聆听为主,如“听音乐做动作”“乐器音色猜谜”;
  4年级:引入简单评述,如“用一句话描述音乐情绪”“为音乐画一幅画”;
  5-6年级:开展深度分析,如“讨论作曲家创作意图”“撰写音乐微评述”。
  (二)应遵原则及实施要点












  遵循上述原则设计听赏与评述学习任务,能够确保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趣味性,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实际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情特点,灵活组合运用这些原则,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听赏学习体验。
  二、实施策略:多维互动的任务驱动模式
  (一)情境化任务创设
  通过故事情境、生活场景或跨学科主题,将音乐聆听融入真实语境。例如,在欣赏管弦乐《彼得与狼》时,设计“森林音乐会”角色扮演任务:学生分组扮演小鸟(长笛)、鸭子(双簧管)、猫(单簧管)等角色,通过乐器音色辨识与情节演绎,实现“听-演-评”一体化学习。
  (二)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
  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分析。以欣赏《春节序曲》为例,我们在实施时就可抛出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一是基础问题:“音乐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感知情绪);二是深化问题:“哪段旋律最热闹?为什么?”(分析音乐要素);三是开放问题:“如果为这首曲子设计舞蹈动作,你会怎么做?”(创意表达)。实践表明,拾阶而上的问题链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力,进入深度思考阵列,还能让他们有听赏中有更多体验与评述语言。
  (三)多元评价机制
  “听赏与评述”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欲收获高质量育人效果需构建“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反思性评价”三维体系来促进。在这几年探究中,我发现利用这几种评价机制可实现这样的效果,一是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表记录学生参与度、合作能力;二是表现性评价:采用“音乐日记”“微演讲”等形式评估评述能力;三是反思性评价:引导学生撰写“我的音乐发现”,培养批判性思维。评价机制的多样化,带来的效果就是学生能多从多方面收获到成功感,增强学习信心,更有动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一)挑战与应对
  1.挑战。部分学生因音乐基础薄弱,评述时存在“词不达意”现象;
  2.应对。提供“评述脚手架”(如情绪词卡、句式模板),逐步过渡到自由表达。
  (二)优化方向
  1.技术融合创新。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学习空间;二是使用音乐软件(如GarageBand)让学生尝试改编旋律;三是通过VR技术“走进”音乐厅,体验不同声场的听赏差异。
  2.家校社协同。设计“家庭音乐时光”任务,如“与父母共听一首歌,分享彼此的音乐记忆”,将课堂学习延伸至生活实践。
  四、结语
  “听赏与评述”不仅是音乐教学的核心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的重要路径。通过结构化任务设计、情境化实施策略与多元化评价,教师能引导学生从“被动聆听”转向“主动建构”,在音乐中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未来,需进一步探索AI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听赏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吴姗姗,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聆听的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21年。
  [2]张婕,挖掘音乐文本落实有效聆听——例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21年。
  • 【发布时间】2025/6/19 14:55:16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