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尹华容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东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工具。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情境创设、重难点突破、资源拓展、能力培养四个维度探讨多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策略,并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注意事项,旨在为构建高效、生动的语文课堂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情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积极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强调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多媒体技术以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元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契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主导的认知特点,为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激发学习兴趣提供了新路径。然而,当前部分课堂存在“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如何科学融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沉浸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原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以激趣作为先声夺人利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需要学生通过想象构建画面,而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声画同步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例如:
  1.古诗教学:在教授《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先播放庐山实景视频,配合瀑布轰鸣的音效,让学生直观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随后通过动画演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光影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手法的生动性。
  2.童话教学: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利用Flash动画呈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配合动态对话框展示角色对话,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自然产生情感共鸣。
  (二)突破重难点,深化文本理解
  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能高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只可意会”的难题。这样就可将重难点突破,并让学生有轻松理解的成就感。
  1.动态演示过程:如《曹冲称象》一课,教师可通过三维动画分步演示“赶象上船→画线→装石→称重”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等量替换”的科学原理,突破“为什么用石头代替大象”这一认知难点。
  2.对比分析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先展示圆明园复原图的3D全景视频,再切换至断壁残垣的实拍画面,强烈的视觉对比能深化学生对“毁灭”一词的情感体验,比单纯语言描述更具冲击力。
  (三)拓展课程资源,开阔文化视野
  多媒体平台可打破教材篇幅限制,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衔接:
  1.主题式资源整合:如教学《传统节日》时,教师可制作微课视频,整合春节贴春联、清明踏青、端午赛龙舟等影像资料,辅以各地民俗解说,构建“中华文化”主题学习资源包。
  2.跨学科融合实践:学习《琥珀》一文后,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琥珀形成过程,结合科学课中“化石”知识,引导学生撰写科普小论文,实现语文与科学的跨学科整合。
  (四)促进互动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多媒体技术为开展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1.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在《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情景模拟”环节,学生利用白板拖拽功能布置场景道具,分组录制求助对话视频,通过即时回放进行互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在线学习平台使用:布置《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任务时,利用“班级优化大师”APP发布章节思维导图绘制任务,学生上传作品后开展线上投票评选,教师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阅读难点。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坚持“技术为教学服务”原则
  避免陷入“PPT依赖症”,如某教师在讲解《桂林山水》时,全程播放旅游宣传片替代文本细读,导致学生忽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品味。多媒体应作为理解文本的脚手架,而非替代品。
  (二)把控信息呈现的“认知负荷”
  某公开课中,教师为展示《四季之美》设计过多动画效果,反而分散学生对文字美感的关注。研究表明,小学生每分钟最佳信息接收量为7±2个组块,课件设计需遵循“简洁性原则”,突出核心内容。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竹节人》一课中,教师利用3D打印技术展示传统玩具,但部分农村学生因缺乏操作经验参与度低。后续可增设“传统玩具故事会”环节,通过视频连线非遗传承人,兼顾技术展示与人文关怀。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有效应用需建立在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对学生认知特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未来,随着AI技术、大数据分析的发展,语文教学将迎来“精准化”“个性化”的全新变革。教育者应秉持“技术赋能而不替代”的理念,让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时代的数字化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8(3):5-14.
  • 【发布时间】2025/6/19 15:02:54
  • 【点击频次】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