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与应用

 

【作者】 任 冰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飞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活化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增强教学情境性改革实施的重要方向,其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助力学生构建直观的认知框架,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升应用能力。本文结合西师版教材,从情境应用的教学价值、创设策略及具体案例出发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生活化情境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以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小学数学;创设;应用策略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化情境的教学应用就是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增强利用数学反哺生活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为增强课程情境性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生活化情境教学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优教优学、提效增质的重要策略。在这几年追求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加强了这一策略教学应用的探究。
  一、生活化情境的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一)理论依据
  生活化情境作为增强教学情境性的方法根植于建构主义理论,其教学应用强调知识应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互动与体验生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点也是该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指出的“教育即生活”就是要求数学教学需回归生活本源,通过二者的关联实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等目标。
  (二)教学价值
  1.降低认知难度。生活化情境唤醒了学生潜在的生活经验,助力源自生活的数学知识的认知,即使他们抽象思维较弱,但在生活化情境的帮助下也能感知和理解被“具象化”了的知识,如分数概念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用分蛋”这一生活情境中被具象,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2.激发学习动机。有了生活化情境的助力很多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遇到似曾相识的数学知识,这种“遇见”(如购物、时间管理)就能快速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发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学习动机,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主体。
  3.培养应用能力。生活化情境的教学应用常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家庭用水量、计算路程)的方式训练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反哺生活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将知识迁移至真实情境,提升应用能力。
  二、生活化情境在数学课堂中教学应用的创设策略
  (一)基于生活经验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生活化情境在课堂导入教学中的创设需贴近学生生活,利用基于他们生活经验的素材作为教学实施载体。例如在“时分秒”教学中就需以学生作息时间表这一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提问“起床、上课、睡觉的具体时间”以引发他们对时间单位的认知兴趣。这样的情境既能点燃学生“积极学”的主体探究欲,也能使他们思维被无限激活,更有动力地参与对话互动。又如“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实施,通过比较学生体重与大象重量的生活情境,自然就可使“吨”的概念的引出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还使抽象单位具象化了。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当情境贴上生活化、问题化标签时,其能收获激趣和诱思的双重教学效果,能促进学生在主体性极强的内驱下进行知识迁移。如“小数除法的生活应用”的教学实施就可设计“运动会训练计划”情境:利用多媒体呈现“小明需在4周内跑完22.4千米,每周跑多少?”的问题情境,以此为平台让学生通过讨论将“千米”转化为“米”,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实施既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又可促进知识迁移,发展创新应用能力。
  (三)设计实践操作活动,强化体验感知
  以实践操作活动为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也是一线教师的常作之事。此事是“动中学”理念的实践,其效果能强化学生体验感知,增强学生主体性。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设计实践操作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用木棍搭建模型,要求他们在触摸、观察对比面、棱、顶点的异同过程中深化空间观念。这样带来的体验自然就有了“乐中学”的收获。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情境生动性
  随着优质均衡的推进,以“班班通”为项目的多媒体技术迎来了“再升级”“再迭代”。数学教学实施时就可结合动画、视频等资源还原生活场景,以此创设出直观的生活化情境。如在“几分之一的认识”的分数教学中播放分蛋糕的动画,暂停提问“如何公平分配”,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的直观情境不仅增强了互动教学的生动性还将德育与数学知识进行了深度融合,提升了课堂感染力和有效性。
  三、实施建议与反思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生活化情境的教学应用需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为“情境设计者”和“平台搭建者”,例如在购物问题中需搭建以情境为载体的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讨论付款方式(总价、结算或分次支付),通过小组合作提炼数学模型。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设计分层任务,情境虽点燃了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但数学现实的差距往往不能保证学生都可解决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所以,有效的生活化情境的教学应用同样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如对“辨认方向”能力较弱的学生,可借助校园实地观察辅助教学,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情境中获益。
  (三)避免情境形式化
  情境设计需符合教学目标以减少只为哗众的“伪情境”,高质量的创设需避免过度追求趣味性而偏离知识本质。例如“吨的认识”中需明确单位换算的核心,而非仅停留在动物体重的讨论。
  四、结语
  生活化情境的教学应用是连接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反哺生活的应用能力的重要抓手。作为一线教师需有生活化理念,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现代技术的融合构建“学用结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的平台上最终实现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巢少琼.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库,2023.
  [2]梁锦涛.生活化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有效运用[J].教学研究与管理,2017.
  • 【发布时间】2025/6/19 15:03:06
  • 【点击频次】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