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活动观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2019年修订)以“理解—发展—实践”三大环节组织单元结构,既为活动观的落地提供了理想载体又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实践场域。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探究如何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的梯度设计深化语篇解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融合发展。
关键词:活动观;高中英语;语篇教学;实践应用
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成为了一线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方式。特别是2020年修订版更明确指出该理念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析这一理念,我们发现其过程以语篇文本为载体,强调以主题意义探究为实施引领,通过层次化活动设计整合语言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教育部,2020)。接下来的文本,我将结合自身一线教学和研究,探索活动观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一、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旨在促进语篇解构与信息内化
活动观与语篇教学融合价值的首要体现就是旨在帮助学生获取语篇基本信息,建立文本框架意识。作为梯度设计的表层,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实现对语篇浅层次解读,扫清阅读认知过程和理解过程的障碍。作为一线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理解层面获得良好效果,实现语篇解构与信息内化,需通过问题链和可视化工具达到这一目的。
(一)问题链导学。高中学生虽有较好学习自觉性,但用针对内容学习实际的问题链来引导预学语篇,能起到优学提质作用。如在必修一Unit 1 High School Hints 预学中,教师可利用词汇云图(word cloud)这一关联性极强的问题链来引导学生预测访谈内容,并通过“challenges”“advice”等高频词提示语篇主题。这样就可很好地激发学生主体性,让他们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有足够的动力支持。
(二)语篇结构可视化。在英语议论文语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结论的宏观结构(如选修六Unit 18 “What is Beauty?”)是学习理解类活动的重要追求。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过程展开中可通过绘制论证关系图,让学生清晰看到作者如何通过时间、地点、社会三要素论证“美无统一标准”这一观点,再引导对比外在美与内在美。这样,就将复杂的语篇结构可视化了,进而助力学生得出“内在美更重要”的结论。
(三)信息梳理工具化。高中英语教材中不乏游记语篇,如“Sightseeing in London”,在教学组织的学习理解活动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绘制时空路线图和标注关键景点及其特征词(solid stone, built after the fire),同时整合Zhang Pingyu的情感评价词(fascinated, amazed)。这一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帮助学生将分散信息结构化,为后续深层探究和语言运用奠基。
二、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旨在促进思维深化与语言运用
此阶段的活动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深入语篇,通过分析、阐释等学习活动内化语言与文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发展核心素养。
(一)双线分析法。针对小说类语篇特征,引导学生采用双线分析法进行应用实践,如My Uncle Jules的教学,引导学生绘制明暗双线图进行主题意义挖掘:在明线(故事线)分析中,让学生得到“于勒经历‘挥霍遗产→经商成功→沦落卖牡蛎’三阶段起伏”结论;在暗线(情感线)分析中,让学生得到“菲利普夫妇态度从‘期盼→赞美→躲避’的转变”的结论。学生经历双线分析任务,再通过对比关联,他们自然就能揭示出“金钱异化亲情”的主题,进而理解作者莫泊桑的批判意图。
(二)语言赏析与应用。这是促进语言内化、形成语用能力的重要实践策略,而且,对于深化思维也有不小作用。仍以上述游记语篇Sightseeing in London教学为例,教师在搭建应用实践平台之际可聚焦分词作状语、倒装句等典型句式引导学生赏析其修辞效果,随后提供家乡景点素材,要求学生仿写。这样的活动实施既提供了可模范本,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表达工具,提升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可授予学生表达方法,增强了学生英语实践信心。
三、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旨在促进观点生成与文化表达
这是活动观与语篇教学融合价值的深层次体现,通过超越语篇的意义创造促进学生观点生成与文化表达。这几年基于活动观的语篇教学研究表明,超越语篇的创新活动需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联生活经验进行展开。
(一)跨文化介绍任务。学完伦敦游记后开展迁移创新类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所学的高级句式和词汇撰写家乡小平故居的英文导游词,并采用“欢迎词—景点介绍(历史、特色)—祝福语”框架进行创造性地输出。这种跨文化介绍任务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创造,且还能在激趣中促进学生文化表达。可以说这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语篇意义的创造实践。
(二)组织项目式学习。学习在于运用。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学习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把所学内化为实践能力的一种创新举措。如在必修五Module 6 “Saving the Antelopes”组织实施的项目学习中,让学生分组完成:①分析藏羚羊濒危原因(偷猎、皮毛贸易),②设计保护海报并英文讲解,③组织校园“抵制皮草”倡议活动。这样的项目组织整合了思维导图制作、原因分析、方案设计等多元语用实践,再加上活动过程有自评与互评量规(内容、结构、语言等维度)手段的加持,自然就可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表达能力与文化自信,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总之,英语学习活动观化为教学行为,可以说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极好的方法论支撑。作为执教者,应把握好教材逻辑线,通过分层化活动设计将语篇转化为能力发展的跳板:在学习理解中扎根文本,在应用实践中锤炼学生思维,在迁移创新中涵育学生文化。唯有如此,我们用心实施的英语教学才能超越工具性取向,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承诺。
参考文献:
[1]王珂.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实践[J].教学与研究,2021(7).
[2]陈洁.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基础外语教育,2024(3).
关键词:活动观;高中英语;语篇教学;实践应用
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成为了一线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方式。特别是2020年修订版更明确指出该理念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析这一理念,我们发现其过程以语篇文本为载体,强调以主题意义探究为实施引领,通过层次化活动设计整合语言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教育部,2020)。接下来的文本,我将结合自身一线教学和研究,探索活动观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一、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旨在促进语篇解构与信息内化
活动观与语篇教学融合价值的首要体现就是旨在帮助学生获取语篇基本信息,建立文本框架意识。作为梯度设计的表层,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实现对语篇浅层次解读,扫清阅读认知过程和理解过程的障碍。作为一线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理解层面获得良好效果,实现语篇解构与信息内化,需通过问题链和可视化工具达到这一目的。
(一)问题链导学。高中学生虽有较好学习自觉性,但用针对内容学习实际的问题链来引导预学语篇,能起到优学提质作用。如在必修一Unit 1 High School Hints 预学中,教师可利用词汇云图(word cloud)这一关联性极强的问题链来引导学生预测访谈内容,并通过“challenges”“advice”等高频词提示语篇主题。这样就可很好地激发学生主体性,让他们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有足够的动力支持。
(二)语篇结构可视化。在英语议论文语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结论的宏观结构(如选修六Unit 18 “What is Beauty?”)是学习理解类活动的重要追求。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过程展开中可通过绘制论证关系图,让学生清晰看到作者如何通过时间、地点、社会三要素论证“美无统一标准”这一观点,再引导对比外在美与内在美。这样,就将复杂的语篇结构可视化了,进而助力学生得出“内在美更重要”的结论。
(三)信息梳理工具化。高中英语教材中不乏游记语篇,如“Sightseeing in London”,在教学组织的学习理解活动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绘制时空路线图和标注关键景点及其特征词(solid stone, built after the fire),同时整合Zhang Pingyu的情感评价词(fascinated, amazed)。这一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帮助学生将分散信息结构化,为后续深层探究和语言运用奠基。
二、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旨在促进思维深化与语言运用
此阶段的活动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深入语篇,通过分析、阐释等学习活动内化语言与文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发展核心素养。
(一)双线分析法。针对小说类语篇特征,引导学生采用双线分析法进行应用实践,如My Uncle Jules的教学,引导学生绘制明暗双线图进行主题意义挖掘:在明线(故事线)分析中,让学生得到“于勒经历‘挥霍遗产→经商成功→沦落卖牡蛎’三阶段起伏”结论;在暗线(情感线)分析中,让学生得到“菲利普夫妇态度从‘期盼→赞美→躲避’的转变”的结论。学生经历双线分析任务,再通过对比关联,他们自然就能揭示出“金钱异化亲情”的主题,进而理解作者莫泊桑的批判意图。
(二)语言赏析与应用。这是促进语言内化、形成语用能力的重要实践策略,而且,对于深化思维也有不小作用。仍以上述游记语篇Sightseeing in London教学为例,教师在搭建应用实践平台之际可聚焦分词作状语、倒装句等典型句式引导学生赏析其修辞效果,随后提供家乡景点素材,要求学生仿写。这样的活动实施既提供了可模范本,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表达工具,提升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可授予学生表达方法,增强了学生英语实践信心。
三、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旨在促进观点生成与文化表达
这是活动观与语篇教学融合价值的深层次体现,通过超越语篇的意义创造促进学生观点生成与文化表达。这几年基于活动观的语篇教学研究表明,超越语篇的创新活动需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联生活经验进行展开。
(一)跨文化介绍任务。学完伦敦游记后开展迁移创新类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所学的高级句式和词汇撰写家乡小平故居的英文导游词,并采用“欢迎词—景点介绍(历史、特色)—祝福语”框架进行创造性地输出。这种跨文化介绍任务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创造,且还能在激趣中促进学生文化表达。可以说这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语篇意义的创造实践。
(二)组织项目式学习。学习在于运用。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学习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把所学内化为实践能力的一种创新举措。如在必修五Module 6 “Saving the Antelopes”组织实施的项目学习中,让学生分组完成:①分析藏羚羊濒危原因(偷猎、皮毛贸易),②设计保护海报并英文讲解,③组织校园“抵制皮草”倡议活动。这样的项目组织整合了思维导图制作、原因分析、方案设计等多元语用实践,再加上活动过程有自评与互评量规(内容、结构、语言等维度)手段的加持,自然就可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表达能力与文化自信,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总之,英语学习活动观化为教学行为,可以说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极好的方法论支撑。作为执教者,应把握好教材逻辑线,通过分层化活动设计将语篇转化为能力发展的跳板:在学习理解中扎根文本,在应用实践中锤炼学生思维,在迁移创新中涵育学生文化。唯有如此,我们用心实施的英语教学才能超越工具性取向,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承诺。
参考文献:
[1]王珂.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实践[J].教学与研究,2021(7).
[2]陈洁.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基础外语教育,2024(3).
- 【发布时间】2025/7/15 7:28:18
- 【点击频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