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吴 杨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双河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容易导致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产生畏难情绪。本文旨在探讨趣味教学法的应用路径——游戏化教学、情境创设、多媒体技术融合、实践操作及跨学科融合等,分析其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降低理解难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小学数学;实践应用;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作为奠基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许多小学生初接触时,若教学方法单一,极易产生“数学难、数学烦”的刻板印象,从而丧失学习动力。
  “趣味教学法”并非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出发点,通过多样化、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快、高效的课堂氛围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寓教于乐”,将“乐学”与“善思”有机结合,让知识在欢声笑语中自然内化。本文将从实践层面,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路径与价值。
  一、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核心价值
  1.激发内在动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教学法通过新颖、有趣的形式,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时,学生便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主动参与到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
  2.化解抽象复杂,变“难以理解”为“直观感知”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分数”、“几何”、“应用题”等相对抽象的知识点,单纯的语言讲解收效甚微。趣味教学法借助实物、模型、动画、故事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可视化,帮助学生搭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大大降低了认知难度。
  3.培养综合能力,变“知识灌输”为“素养培育”
  趣味教学法中的小组合作、游戏竞赛、实践探究等活动,不仅传授了数学知识,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标所强调的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高度契合。
  二、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1.游戏化教学:在玩中学,点燃思维火花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设计成游戏,能让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如在教授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迷你超市”,商品(文具、零食玩具等)贴上价格标签。学生分组扮演“收银员”和“顾客”,通过“购买商品-支付钱币-计算找零”等一系列活动,在实际交易中深刻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熟练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个过程远比做枯燥的计算题更有趣、更有效。
  2.情境化创设:在故事中悟,架设认知桥梁
  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能将学生自然带入数学世界。如在教学导入《分数初步认识》时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肚子饿了,悟空化来一张大饼。请问怎么分才能让大家一样多?”由此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接着,教师拿出圆形纸片当作“饼”,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分一分,认识1/2、1/4。甚至还可以拓展:“如果八戒想多吃一点,他拿了其中的两份,那是多少?”(2/4)从而自然引出分数大小的比较。故事赋予了数学知识以生命和情感,使学生印象深刻。
  3.技术化融合:动感中思,拓展课堂维度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育APP等,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呈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效果。以《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动态演示为例,过程中可使用GeoGebra、希沃白板等软件,可以动态演示圆的周长(C)与直径(d)的关系:随着直径的增减,周长也随之变化,但比值C/d始终是一个固定值(π),这个探究过程直观而震撼。在推导面积公式时,软件可以将圆无限细分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动画演示“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让学生清晰理解公式的由来,而非死记硬背。
  4.实践化操作:做中得,深化知识理解
  “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中利用“模型制作”实施,让学生课前准备剪刀、胶水和卡纸,亲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模型。在裁剪、折叠、粘贴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观察并理解了“面”、“棱”、“顶点”的数量与特征,以及相对面、相对棱之间的关系。这比教师拿着模型讲解十遍更有效。
  5.跨学科融合:融中通,提升综合素养
  将数学与美术、体育、音乐等学科融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美感。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与美术的融合,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布置一项创意作业:剪一个轴对称的窗花,或画一幅利用轴对称创作的图画(如蝴蝶、城堡)。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挥了艺术创造力,感受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趣味教学法,是顺应儿童天性、遵循认知规律、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选择。它通过游戏、情境、技术、实践与融合等多元策略,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注入了盎然生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公式与符号的冰冷堆砌,而是充满了思考、欢笑与成长的乐园。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让趣味与思维共舞,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启思育能”的教学理想,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成平,趣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2年。

  • 【发布时间】2025/8/23 21:01:27
  • 【点击频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