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策略
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科学,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我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在小学的统计知识学习中,需要重视学生的日常经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在一个具体情境的活动中去体验、认识和建构。因此,不能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单纯作为统计量的计算、统计图表的绘制以及概念定义的识记等活动来组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统计知识,主要应该经历如下一些学习:对数据统计活动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解读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在统计图表中获得统计量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在这些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中,我认为有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投人到统计的全过程
在整个统计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要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体验统计过程,在不断地观察、操作、思考中学习统计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在讨论、使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
(1)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
(2)从汇总的数据中发现信息。比如:最高(最大值)、最矮(最小值)、相差多少(极差);大部分同学的身高是多少(众数);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平均数),自己的身高位子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顺序)等等。
二、数据分析得结论,提高决策意识
数据分析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有了分析的结果,我们需要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帮助实际工作者提供决策,指导实践,这样一个决策的过程同样非常重要。比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的知识时,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学校门口商店前5个星期卖出饮料的数量,得出5个星期卖出的饮料的平均数为128瓶.接着提出问题这星期商店卖出的饮料数量是多少.多数学生受平均数概念的影响,会回答卖出128瓶饮料.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观察这5个星期卖出饮料的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然后预估这星期卖出饮料的数量.同时让学生探究内在的原因,让学生自发讨论.最终发现天气炎热是导致卖出饮料上升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获得决策的过程的乐趣.
三、学生要学会对数据的误导合理质疑
现代生活中,人们都要接触大量的统计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并不我们自己收集和分析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会给我们充分提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可信吗?例如: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如果早晨以120千米/小时的速度驾车,那么你存活下来的几率是晚上的4倍,其论据是晚上车祸的几率是早晨的4倍。这是否意味着在早晨就可以高速行驶?当然不是,因为晚上车多,所以车祸多,早晨车子相对较少,车祸的发生率当然就会低点。生活中统计也常常的错误的表示了某些信息,这就需要你作出理智的选择和分析。孩子们是天真的,他们极有可能相信,所以,教会孩子们对数据的来源,收集数据的方式。数据的呈现的方式和由此得出的结论进行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
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儿童在现实的和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得初步的体验。例如,分类、排列和比较是统计的基础活动,但对初期接触数学学习的儿童来说,他们参与这类活动的对象不宜是些抽象的数据,而应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实物。因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较多地考虑选择合适的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儿童投入到分类、排列和比较等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去。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向儿童呈现一堆杂乱的物品,让他们去尝试进行分类,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物品按一定的规则标准进行排列,并逐渐理解了按不同的规则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为今后对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如,儿童对统计全过程的理解可能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们习惯的是面对已经给定的甚至是已经被处理过的一些数据进行思考和判断。因此,可以根据儿童的日常经验和兴趣,去设计并呈现一些特定情境下的现实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多次尝试去不断体验。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是设计诸如“班级要组织'六一’联欢会,买些什么样的水果更好呢?”等情境。开始时,儿童们可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判断,但是,多次的交流后就会体验到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联欢会是大家一起参加的活动。于是,他们就会尝试着先调查每一个人的口味和喜好。可是,面对一大堆杂乱的数据怎么办呢?这时已经构建的分类与排列思想就会提供帮助,他们可能就会将调查得来的那些数据(甚至可能是代表具体实物的图片)贴在教室的黑板上,于是就构成了一幅象形统计图。接下来,学生们可能就会进一步讨论,喜欢哪一种水果的同学多些?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集中在哪几种水果?喜欢哪一种(和几种)水果的同学最少?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对“购买水果”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帮助,而且对统计与统计量的意义也提供了理解上的帮助。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凸显出来,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中,我们不能过于积极乐观而忽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应该深刻反思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样教师才能教好统计,学生才能学好统计。
- 【发布时间】2025/8/28 11:05:19
- 【点击频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