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量感润童心 数韵育新苗 ——小学量感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罗鹏 李江兰 张福林

【机构】 江油市诗城小学

【摘要】 量感素养在小学数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和数据,深入探讨了小学数学量感素养的培养策略,包括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等,旨在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切实提升学生的量感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量感素养;培养策略;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素养成为了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量感素养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量、度量单位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量感素养的培养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如学生对量的感知不准确、度量单位的混淆等。因此,深入研究小学数学量感素养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量感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量感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且深刻,它包含了对物体数量、大小、长度、重量等诸多方面的直观感知与理解。这并非仅仅是对简单数量的认知,还体现为对物体数量的敏锐洞察力,能清晰分辨数量的多少与变化趋势;对物体大小的准确把握力,能直观比较和辨别不同物体的相对大小;对长度的精确感受力,能深刻理解其实际意义及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对重量的切实体会力,能知晓不同重量级别带来的不同感受。同时,还涉及对数量关系的深刻把握,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以及具备在不同情境下对量进行合理估计和判断的能力,如史宁中教授所说,这种能力对于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都至关重要。

从数学学习角度看,正如孔企平教授指出的,良好的量感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例如在学习加减乘除运算时,准确感知数量变化能深入理解运算本质和意义,面对如“2 个苹果加上 3 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的问题能直观解决;在几何图形度量学习中,对长度、面积、体积等度量概念的清晰认知依赖于量感素养,从而为后续复杂数学学习筑牢根基。

 在实际生活中,量感素养能极大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曹培英老师强调的,在购物时根据商品价格和数量计算总花费、规划行程时估计时间和距离等,都需要良好的量感素养来准确感知和判断,以灵活应对实际问题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此外,量感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义重大。通过对量的感知和思考,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在面对不同量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以得出合理结论,同时在理解和把握数量关系过程中提升空间想象能力,这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深远,使其能以更理性和科学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史宁中教授认为,量感的培养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应注重将量感的培养与其他数学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图形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度量单位。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量感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深入理解量感的内涵和培养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建立量的表象和概念,提升学生的量感素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数学量感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数据呈现

通过对多所小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获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对江油市诗城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共计9所学校共计500名学生的测试中发现,仅有30%的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度量单位,如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千克、克等重量单位,以及升、毫升等容积单位。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度量单位的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此外,在数量估计方面,有高达20%的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困难,他们难以凭借直觉和经验对物体的数量、长度、重量等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例如,当让学生估计一个房间的大致长度或一本书的大致重量时,很多学生给出的答案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二)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单一

正如刘光秒在其论文《小学生“量感”现状分析及其培养策略研究》中提到的,长期以来,“数感”与“量感”的混淆问题比较突出。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教授也曾指出,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他们往往通过口头讲解和黑板演示来传授知识,而缺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的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刻的认知和感悟。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时,仅仅是告诉学生 1 厘米有多长、1 米有多长,而没有让学生实际去测量、比较各种物体的长度,这样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2. 缺乏生活联系。

吴屹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探索》中指出,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量感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教授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他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然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例题,而忽视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相结合。这样使得学生对量的理解局限于课堂上的抽象概念,而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需要计算房间面积或地板面积等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3. 忽视估测能力培养。

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研究发现,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不足也是当前量感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数学教育专家曹培英教授认为估测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对精确数值的计算和掌握,而对学生估测能力的锻炼较少。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精确的数值,而只需要一个大致的估计。例如,在购买物品时,我们往往只需要大致估计一下物品的重量或体积,而不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忽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会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无法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些现状和问题的存在,清晰地表明了小学数学量感素养培养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足,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反思和积极改进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量感素养,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更加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量感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小学数学量感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建立学生个性化量感素养成长档案。

 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量感成长档案,可以详细记录学生在量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步轨迹以及遇到的问题。比如小明在长度量感方面最初掌握较慢,但通过一段时间针对性练习后有了明显进步,档案中会清晰呈现这一过程。通过定期更新和分析这些档案,教师能够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情况,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措施。这有助于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在量感发展上的不同需求,让他们能在自己的基础上逐步提升。

(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估测方法。

估测能力对于学生建立量感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经验积累来进行大致的估量。例如,让学生观察一个篮球,先凭感觉估测它的直径大概是多少,然后再用尺子测量,对比两者的差距;或者让学生估计一碗水大概有多少毫升,再用量杯测量验证。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能逐渐掌握估测的技巧和方法,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没有精确测量工具时也能做出合理判断,更能深化他们对量的感知和理解。

(三)积极开展与量感有关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探究实验或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和探索量的概念。比如设计一个测量校园中不同区域面积的活动,学生们分组使用测量工具去测量操场、花园等的面积,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或者进行物体密度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密度,了解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这样的实践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量的变化和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利用多元表征培养学生的量感素养。

 利用多种方式来表征量感,如实物、图形、图表、符号等。比如用一个苹果实物来表示一定的质量,用线段图来表示长度的比较,用图表来呈现一周内气温的变化趋势,用符号“kg”来表示千克这个重量单位。通过不同形式的呈现,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量的本质和特征。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深刻的量感认知。

(五)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和生活元素强化学生量感素养的培养。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与量有关的现象和事物。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这些元素,如购物时,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标签和重量标注,了解不同商品的价格和重量;烹饪时,让学生根据食谱来确定食材的用量,如需要多少克盐、多少毫升水;日常物品的尺寸方面,让学生测量自己书桌的长、宽、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量感知识,增强他们对量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从而逐渐提升量感素养,使他们认识到量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

(六)多样化练习促进学生量感素养的培养。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包括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操作练习等。比如口头让学生快速说出一些常见物品的大概长度或重量;书面练习中可以有一些填空、选择、判断等题目,如判断“一个足球重 50 克”是否正确;操作练习可以是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等。题目内容也应丰富多样,涵盖不同的量感知识点和应用场景,比如涉及长度、面积、体积等量的练习。通过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巩固和运用量感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确保量感的培养能够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能力提升上。

五、结论

小学数学量感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深入理解量感的内涵和培养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建立量的表象和概念,提升学生的量感素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更加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量感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与文献】

[1]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7.

[2] 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4.

 

  • 【发布时间】2025/8/28 11:06:13
  • 【点击频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