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量感培养路径研究
一、引言
2022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生获得“四基”,发展“四能”,运用“三会”。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小学生量感培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培养小学生量感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量感的内涵与意义
(一)量感的内涵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如: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轻重等属性,也包括对时间的直观感知。
一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能够比较不同数的大小,并理解两个数相差的数量是多少。
二是对度量单位的理解与掌握。知道不同度量单位的意义,比如厘米、米、千克、克等,明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单位。
三是对数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理解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能通过几组数量的变化感知到其中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四是对度量的体会:在初步认识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等后,能对它们的特征进一步感知,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合理的估计。让学生体会不同量之间可以通过运算来转换或得出新的量,比如通过长和宽可以计算出面积等。
(二)量感的意义
有利于建立数量观念:量感帮助我们理解各种数量的大小、多少等概念。如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等,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起对具体数量的直观印象。
有助于度量与测量:在进行度量和测量时,量感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量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我们需要凭借对量的感知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单位,并准确地读取测量结果。例如,判断一个物体大概有多长时,我们会初步估计,然后再进行精确测量。
促进数与量之间联系。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量对应,如 5 和5个苹果,5厘米长的小棍、10 和10千克的大米,10平方厘米的树叶等,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建立运算基础:要进行准确快速的数学运算,良好的量感是必备条件。比如在计算面积、体积等问题时,对相关量的准确感知是正确快速列式计算的前提条件。
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在涉及到空间中的数量时,如体积、面积等,量感的建立有利于提升空间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空间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中量感培养的现状
教学方法单一:仍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对量的感知流于表面。
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因片面追求进度,教学内容有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忽视个体差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量感发展水平的差异,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进度,又未及时的补救。
教师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对量感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够,影响教学效果。
缺乏系统性:量感培养可能在不同阶段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教学中只为了教新知,往往忽略对旧知的巩固。
四、小学生量感的培养路径
(一)在直观体验中建立量感
1. 充分利用实物教具
实物教具看得见,摸得着,是帮助小学生建立量感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如长度不同的尺子、大小不一的球类、不同重量的砝码等,让学生直接观察和触摸。在学习长度单位时,让学生亲自用尺子去测量身边的物体,感受不同长度的差异;在认识重量单位时,让学生用手去掂不同砝码的重量,体会轻与重的区别。通过这样的直观感受,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度、重量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并且在脑海中逐渐形成对这些量的感知。还可以组织教具的对比活动,比如把几个不同大小的容器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容量大小,从而强化量感。
2. 运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资源能够把各种量的信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来。特别是学习一些抽象的量,教师可通过动画、视频等,将其变得具体形象。比如,可以用动画展示一个图形的面积是如何通过单位小正方形的数量来确定的,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面积的形成过程;可以播放一段关于不同物体占据空间大小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体积的含义。此外,现实中难以直接操作的场景,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模拟,如天体的大小比较、物体的运动轨迹等,拓展学生对量的认知范围。此外,一些专门设计的教学软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动操作,如在屏幕上进行长度测量、面积计算等,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体验感,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量感。
(二)在实践操作中强化量感
1. 测量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样的测量活动。例如,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感受长度单位的运用和对空间的大小;开展校园内物体周长的测量,如树木的树干周长、花坛的边缘周长等,从而深化对周长的理解以及实际测量技巧的掌握。还可以安排测量不同物体重量的活动,让学生使用天平,秤等工具,亲自体验不同物体的轻重差异,进一步巩固对重量单位的认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身高、步长等进行测量,了解自身相关的量,增加测量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抽象的时间进行测量,如走一段距离、做几道题等,让学生记录需要的时间。开展定时活动,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搭建,拼图等,培养对时间量感的把握。
2. 制作模型: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来强化量感。比如让学生用材料制作立体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在制作过程中感受这些几何体的特征以及对体积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制作一些具有特定尺寸要求的模型,让他们在制作中精准把握尺寸和量的要求,提升对量的精确感知。此外,让学生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制作模型,如用饮料瓶制作一个特定容量的容器,这不仅能强化量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整个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尝试、调整和完善,从而使量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利用多元比较深化量感
1. 同类量比较:例如,将不同长度的小棍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长短差异,强化对长度这一量的感知。对于面积,可以拿出不同大小的书本、树叶等,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思考如何判断面积的相对大小。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如几个不同的书包,不同重量的石块等,分辨出哪个更重一些,从而加深对重量量感的理解。在同类量比较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直接观察、借助工具测量等,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对量的敏锐感知,提高思维能力。
2. 不同量对比:将一个物体的长度和它的体积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也可展示一个物体的重量和它所占空间的大小,使学生明白重量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还可以把面积和长度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一个是二维的量,一个是一维的量。通过这样的不同量对比,学生能够跳出单一量的局限,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各种量,深化对量的本质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将不同类型的量进行对比,更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量感。
(四)结合生活情境巩固量感
1. 家庭生活中的量:
在家庭生活场景中,有很多情境可以巩固量感。让学生在做饭时帮忙估量食材的用量,如需要放多少升米,多少克盐、多少毫升水等,感受重量和容量在烹饪中的实际意义;在整理房间时,让学生判断不同家具的大小,体会容积和体积的区别;学生还可以观察家中各种物品的包装上的重量、容量等标识,进一步强化对量的认识。在购物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重量、容量等,思考如何做出更合理的选择,这能很好地巩固他们对不同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校园生活中的量:
校园里处处有量感相关的情境。体育课上,学生可以感受跑步的距离、运动的时长等,这是对长度和时间量的体会;组织校园活动时,需要考虑场地大小、参与人数等;教室里的各种物品,如桌椅的尺寸、黑板的面积等,教室的容积等,都是学生可以随时观察和思考的对象;课间休息时,学生可以留意校园广播的时间、上下课铃声的时长等,这些都是对时间量感的把握;参加校园劳动时,如打扫卫生分配任务,涉及到面积、体积等量的考虑。学生无不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巩固着量感。
(五)借助评价反馈提升量感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
(1)肯定正确感知:当学生对量的判断较为准确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对教室的面积估计非常接近实际,量感不错”,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
(2)指出偏差并引导:若学生的判断出现偏差,教师需进行引导,如“再想想,250毫升的水和我们平常喝的什么一样多?”,引导学生反思。
2、生与生之间的评价反馈:
(1)互相交流讨论:同学们可以互相评价对方对量的感知结果,通过讨论“某物体的体积大小”,分享各自的思路和方法。
(2)小组合作评价:在小组活动中对量感相关任务进行评价,如“我们组认为他对这个数量的把握最准确”,促进共同进步。
3、自我评价反馈:
(1)反思过程:学生自己进行反思,如“我这次对长度的判断为什么不准确,下次要注意什么”,从而不断调整和改进。
(2)对比进步:通过对比自己不同阶段的表现,发现自身量感的提升,如“我现在对重量的估计比之前准多了”,激励自己继续努力。
总之,通过多方面的评价反馈,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量感的优势和不足,后期的训练才更有针对性。
五、案例分析
“长度单位”教学案例
用以展示如何通过具体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认识厘米》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概念
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体会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建立 1 厘米的清晰表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展示长短不同的物体,如铅笔、尺子、绳子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长度的差异,引出长度单位概念。
2、新授
(1)认识 1 厘米
学生拿出尺子,自己观察并和学生交流在直尺上看到的。直尺上,像从 0 到 1 这一段的长度就是 1 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 1 厘米的长度,然后找出身边大约是 1 厘米长的物体,如指甲盖的宽度、纽扣的直径等,加深对 1 厘米的印象。
(2)测量活动,进一步感知1厘米
让学生分组,用尺子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如数学书本的长和宽、铅笔的长度等。在测量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将尺子的 0 刻度线与物体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感受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长度大约1厘米。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的练习题,判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
(2)给出一些没有从 0 刻度线开始测量的物体,让学生思考如何读出其长度,并进行实际操作。
4、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 1 厘米的表象,厘米的量感得到初步建立。同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感知 1 厘米时,学生通过找身边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如订书钉的宽度、一粒花生米的长度等,更加直观地理解了 1 厘米的长度,增强了量感。在巩固练习中,测量文具长度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强化对厘米的认识和量感的培养。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实践操作中,无论是测量活动还是制作模型,都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量的真实存在,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量的理解。而结合生活情境,更是将量感的培养融入到学生日常的点点滴滴中,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里不断巩固和深化对量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其策略的实用性和长久影响力。多元比较则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清晰和准确的量感认知体系,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辨别和运用各种量。
总之,量感的培养路径和策略的综合运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学习与发展,更能让他们具备更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须将量感的培养渗透到每一堂数学课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 【发布时间】2025/8/28 11:07:00
- 【点击频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