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上山文化视域下教师“陶”文化素养培育: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教育,乃国家发展的基石,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这一宏大体系中,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们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力量。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则是其履行使命、培育英才的根本保障。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形成深厚的人文传承。其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不仅推动着当代教育持续前行,更是助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宝贵财富与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极高关注,多次深刻阐述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着重指出,要精准提炼并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深入挖掘并大力彰显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教师应当自觉提升文化素养,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合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上山文化”中的“陶”文化,将上山陶艺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研究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业务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上山文化视域下教师“陶”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意蕴
1.引领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思维方式,更对人格结构和观念形态起到有力的规范与塑造作用。中华传统上山 “陶” 文化,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精神养分,历经时光沉淀逐渐被世人认知、接纳,并内化为民族的文化心理与精神追求,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倾向与主流观念,成为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核心思想与深层保障力量。
上山“陶”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智慧,穿越万年的历史时空,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习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了创造性的概括和总结,归纳为六个方面: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六个方面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传承。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爱岗敬业、以德为先、乐于奉献、爱生如子、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优秀品质,正是“仁者爱人、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厚德载物、居安思危、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上山“陶”文化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引领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正确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坚守为人师者的教育初心和时代使命。
2.塑造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最崇拜、最向往、最憧憬的人格典型,是对现实人格的超越,又具有超越时代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因其近乎至善至美的圆满境界,展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上山 “陶” 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万年传承与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兼容并蓄,不断汲取各方智慧与力量,为理想人格的孕育与成型,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思想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尤为强调向内观照的自觉与自省。正如孟子所言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核心在于引导人致力于个人品德的完善与心性的淬炼。曾子在《论语・泰伯》中留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的箴言,凸显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的主动担当;《大学》开篇即言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则清晰指明了个人修养的路径与至高境界。这些深邃的思想,正是理想人格的集中彰显。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责任担当与使命坚守,深刻塑造了人们的理想人格——尤其对于肩负 “传道、授业、解惑” 使命的教师而言,这种塑造更具特殊意义。
3.涵养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主要涵盖广博知识、人文精神与示范行为三个层面:知识是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根基,既包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也涵盖人文历史等通识内容;人文精神体现为教师能够突破思维定式、追问教育本质,以尊重为底色对待学生,同时持续精进自身人格修为;示范行为则意味着教学不止于知识传递,更要转化为文化素养的生动展现,让教学过程成为浸润文化、启迪心灵的过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这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系统推进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事实上,提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既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更是优化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是助力民族复兴的时代呼唤,亦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因此,以“上山陶”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具体实践,方能在活动中自然渗透文化意涵,在实践中唤醒师生的文化自觉。
二、上山文化视域下教师“陶”文化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1.以“家国”情怀筑牢理想信念。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国家与人民深沉厚重的挚爱之情,堪称人类情感谱系中最伟大、最崇高、最神圣的存在。中华民族向来有着浓厚的家国观念,始终倡导 “家国一体” 的核心理念: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的家;舍小家为大家,有国方有家;国若不存,家何附焉?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皆以家国为念,于危难前赴汤蹈火,在抉择时舍生取义,用奋不顾身的担当诠释着这份情怀的重量。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终究要落到教育的竞争上。正所谓 “得教育者得天下,得教师者得发展”—— 发展教师队伍,便是发展学校;发展学校,便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最终是为国家的永续发展积蓄力量。因此,教师更应从上山 “陶” 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中汲取精神滋养,笃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民族自豪感,让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不仅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更成为自身专业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
2.以“修己”内功厚植扎实学识。
扎实的学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 “压舱石”,更是立足讲台的核心底气。试想,若没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作支撑,没有稳健灵动的课堂实践作依托,没有深入持久的教育教学研究作引擎,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必然步履维艰 —— 既难站稳脚跟,更难提速进阶,终究难以行稳致远。身处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现实与虚拟交织的空间里,纷扰与诱惑如影随形,人心易在喧嚣中浮躁,就连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都成了奢侈。但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是一方守护初心的净土,教师则是这片净土的守护者,理当以 “守土有责” 的担当筑牢防线。唯有沉潜下来加强 “修己” 之功,在持续的自我精进中潜心治学、深耕课堂、钻研教法,方能积淀起扎实学识,让每一次教学都有底气、有深度、有温度,最终实现教有所长、育有所成。
上山“陶”文化体系中,“修己”的智慧同样深刻。通过赏陶的审美熏陶、说陶的思辨交流、绘陶的创意表达、制陶的匠心实践等系列课程,教师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不仅能涵养文化自信与道德修为,更能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实践里锤炼沉潜笃实的治学态度——这种态度本身,正是扎实学识生长的沃土。
3.以“自省”实践淬炼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沉淀的内在品质与能力的总和,既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核心标识,更是教育事业行稳致远的基石。它包含显性的 “硬实力”—— 如系统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艺、科学的育人策略,这些是教师站稳讲台、高效传业的根基;更蕴含深层的 “软实力”—— 如醇厚的教育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敏锐的人文觉知、持续的反思习惯与终身学习的自觉,这些构成了教师引领成长、塑造品格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的自我修养与人格的淬炼完善“自省”与“他省”皆是提升素养的路径,而上山“陶”文化尤为强调 “向内观照” 的主体自觉,将省己察身的精神自律融入文化基因。这种 “自省”,恰是教师淬炼素养最根本的方式:它让教师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审视知识传递的效度,在师生互动中持续校准育人初心的方向,在时代变革中主动更新自我成长的坐标。
在新时代语境下,教师素养早已不是静态的“达标清单”,而是动态生长的“生命能量”。唯有以“自省”为刃,在教育实践中反复打磨、在文化浸润中持续淬炼,方能让“硬实力”更坚实、“软实力” 更丰盈,最终实现从“教书匠”到“大先生”的跨越,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引路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所拥有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养料,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教师理应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探寻其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融入专业成长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完善与升华,进而更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照亮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光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教师专业伦理[J].现代教学,2015(Z1):16.
[2]刘齐.师者,人之模范也[J].山东教育,2018(Z4):128.
[3]丁彦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未来教师培养[J].华人时刊(校长),2018(11):40.
[4]董增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J].教育家,2019(2):9.
[5]陈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6(9):111.
[6]费洁.陆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和路径[J].江苏教育,2022(14).
- 【发布时间】2025/8/28 11:17:39
- 【点击频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