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信息技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学生的自主能力是通过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依据现实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确定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将对学习有益的物质、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组织,较为合理的安排学习活动,能够利用多种的学习策略解决自身的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进行有效的建东,并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和总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依据结果提高自己的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所涉及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工具,以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为基础,通过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促进主体意识的形成。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好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做好计划,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学习资料及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课堂中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及学习策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能够拥有初步的监控学习过程、结果评价及总结的能力。
二、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提出,自我效能感的含义是个体确信自己有着完成某个种类的任务的能力,体现出了个体能力及自信心在一些活动中的作用。通常来说,它都是和某个具体的任务存在联系的,而不是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特征。研究者发现,和学业存在关系的自我效能感不但会影响到学生选择学习任务、为某个任务付出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的调节及控制,还会影响到学生选择及运用自主学习策略的过程。
2.目标设置。
自主学习,即一种学习者自我调节的学习。想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就必须要由一个参照点进行行为引导,目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参照点的作用。个体正是在已经制定好的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调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因而,目标就被看做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构成成分。
3.意志控制水平。
意志控制的代表人物是考诺,它强调一种自主的学习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发生了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主观偏差、客观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进行意志控制,保持学生坚持进行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学习动机不能够替代意志控制的作用。学习动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启动、推动的作用,而意志控制则有着较强的维持功能。因此,一旦学生有了较强的意志控制能力,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1.增强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促进学生“想学”“相信学习”的因素。想要使学生不断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也是一个能够起到作用的途径。自我效能感的提出人班杜拉认为,个体效能感的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亲身获得的成就;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取替代性经验;他人对自己拥有能力的语言说服;综合影响的各类社会性因素。
2.获得目标设置能力的策略。
目标设置也是对个体自主学习有着较大影响的重要因素。它有着定向功能、调节功能、维持功能、评价功能等四个方面,并通过这四个方面来对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影响。目前,研究目标设置的主要方面为目标的特征及学习成绩的关系及影响目标选择的因素上。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目标内容方面,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内容引发高成就的可能性最高;在目标强度方面,目标承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高目标的承诺更容易引导人们完成自己的目标;在目标选择方面,其受自我效能感、个体评判目标及目标实现程度等的影响。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及个体通过各种方法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来促进认知操作水平能力的提高。把握行之有效的认知策略,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由于在课堂上很少讲授学习策略,学生不能有效理解学习策略等原因,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策略。因而,想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要加强学习认知策略。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必要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并提高教学质量,能够存进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中的重要任务。
- 【发布时间】2025/8/28 11:20:19
- 【点击频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