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述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美丑对照原则
一、引言:美丑对照的理论根基与教材体现
美丑对照原则作为重要的美学理论,最早由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系统提出。他认为艺术创作中“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二者相互映衬才能展现真实完整的世界。这一原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具有特殊价值,尤其体现在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建构与教学实践中。初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学生开始形成对世界的辩证认知,但往往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存在简单二元倾向。语文教材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化的美丑呈现,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复杂性的安全窗口。
从美学发展史看,丑的价值认知经历了从“美学的附庸”到“独立范畴”的演变。古代美学中丑处于萌芽状态,依附于美存在;近代随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丑逐渐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对象;现代艺术中丑更获得独立地位,成为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这种演变反映在语文教材中,表现为对丑的艺术化处理不再简单化、脸谱化,而是赋予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既是迂腐可笑的旧文人,也是被科举制度摧残的牺牲品,这种复杂丑角超越了简单的道德批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而完整的美育包含审美教育与审丑教育两个维度。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侧重对美好形象的赏析,对“丑”形象的教学价值开发不足,导致美育呈现片面化倾向。实际上,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丰富的丑形象:《范进中举》中趋炎附势的胡屠户,《变色龙》中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孔乙己》中麻木冷漠的酒客群像等,均具有深刻的审丑教育价值。这些形象与刘兰芝(《孔雀东南飞》)、少年闰土(《故乡》)等美好形象形成鲜明对照,共同构成教材的美育图谱。
二、美丑对照在教材中的多维呈现
初中语文教材中美丑对照的表现形态丰富多样,主要体现为人物形象的美丑互衬、情节冲突中的价值碰撞以及社会图景的善恶交织。这些多维呈现构成了立体化的美育场域。
1.人物塑造的显性对照。
教材通过并置对比手法,将美丑形象置于同一文本空间,产生强烈反差效应。这种对照不仅体现在外貌描写上,更深入精神品格层面:
(1)外貌与心灵的反差:《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外貌丑陋却心灵高尚,而腓比斯仪表堂堂却虚伪薄情。这种内外反差引导学生超越表象看本质,培养辩证人物观。
(2)阶级与道德的错位:《故乡》中少年闰土充满生机活力(“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而富家少爷们精神贫瘠(“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这种阶级地位与精神境界的倒置,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异化。
(3)权力与品格的逆反:《皇帝的新装》中至尊的皇帝虚荣愚蠢,卑微的孩童却真诚勇敢。这种权力与智慧的倒错构成对权威的深刻解构。
课文篇目 |
美的形象(特质) |
丑的形象(特质) |
对照维度 |
《故乡》 |
少年闰土(活泼勇敢) |
杨二嫂(势力自私) |
乡村纯真VS市侩异化 |
《我的叔叔于勒》 |
若瑟夫(善良同情) |
菲利普夫妇(冷酷势利) |
童心未泯VS金钱异化 |
《孔雀东南飞》 |
刘兰芝(坚贞不屈) |
焦母(专制冷酷) |
人性尊严VS礼教吃人 |
《范进中举》 |
张乡绅(扶贫济困) |
胡屠户(前倨后恭) |
真挚相助VS势利虚伪 |
表1:初中语文教材典型美丑对照人物分析
2.情节冲突中的隐性对照。
美丑对照不仅体现为静态形象并置,更通过情节推进展现动态冲突,在价值碰撞中凸显美丑本质:
(1)荒诞与真实的互文:《皇帝的新装》中全城成人配合演出“新装”闹剧,唯独孩童道破真相。这种集体虚伪与个体真诚的冲突,揭示人性异化程度与年龄增长的正相关性。当大臣们赞美不存在的布料时,其趋炎附势的丑态反衬出童言之美的珍贵。
(2)利益与亲情的博弈:《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随其经济状况剧烈转变:穷困时斥为“流氓”,暴富时捧为“福星”。这种极端势利与若瑟夫对落魄叔叔的朴素同情形成尖锐对照,展现金钱对人伦的扭曲。
(3)强权与尊严的对抗:《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对刘兰芝的专制压迫与其“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爱情坚守形成悲剧性冲突。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在美好爱情毁灭过程中暴露无遗。
三、教学实施:从文本分析到价值建构
美丑对照原则的教学转化需要系统策略。教师应超越简单的人物好坏二分法,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丑角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内涵,在审丑过程中实现美育目标。
(一) 美丑辨识的引导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道德判断能力发展关键期,需通过科学引导建立正确美丑认知框架:
1.概念澄清先行:教学初期应明确“丑”的美学定义——包含伦理之恶(如《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贪婪)与形式之不和谐(如《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畸形)两个维度。需区分生活丑与艺术丑:后者经过作家审美加工,具有批判与反思价值。
2.对照维度解析:以《范进中举》为例,引导学生绘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行为对比表(前称“现世宝”后呼“文曲星”),通过细节分析揭示其市侩本质。类似的,分析《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五次态度逆转,理解“反复之丑”的讽刺艺术。
3.隐藏丑的发掘:某些丑态具有隐蔽性,如《羚羊木雕》中父母以“爱护财物”之名伤害孩子友谊。教师需通过情境还原法(“如果你是万芳会如何感受”)引导体认这种亲情异化之丑。
(二)深度审丑的教学路径
审丑教育需遵循“感知→分析→批判→升华”的认知逻辑,实现审美判断力的阶梯式发展:
1.历史语境还原:分析鲁四老爷(《祝福》)等封建卫道士时,将其置于理学伦理背景下考察。学生通过查阅史料理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如何异化人性,避免简单贴“坏人”标签。
2.艺术转化探究:以《孔乙己》为例,探讨作家如何将悲剧性丑角转化为艺术美:悲剧命运唤起怜悯,滑稽言行带来反思,集体麻木引发警醒。引导学生理解化丑为美的创作机制——对丑的批判即对美的召唤。
(三) 价值建构的实践创新
美丑认知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建构积极价值观,这需要创新教学方法:
1.角色辩证会:就《我的叔叔于勒》开展“菲利普夫妇是否值得同情”辩论,设置经济困境情境(“月薪仅够糊口时如何接待兄弟”),理解生存压力与道德选择的复杂性。
2.跨文本联结:将不同作品中丑角进行类型学比较,如将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保守与奥楚蔑洛夫的善变对照,分析体制性丑与人格性丑的差异。
3.现实反观计划:学习《皇帝的新装》后,开展“身边的美丑瞬间”摄影叙事活动,鼓励学生用镜头捕捉校园中的真诚(美)与虚荣(丑),实现文本向生活的迁移。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丑对照原则,是美学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创造性结合。通过系统梳理可见,该原则在教材中呈现为人物塑造的显性对照、情节冲突的隐性对照以及社会图景的宏观对照三重形态。在教学中,教师需通过概念澄清、历史还原、艺术分析等策略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识丑”,实现深度的“审丑”,最终达成价值观的积极建构。
美丑对照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审美观:美因丑的映衬更显崇高,丑在美的光照下更显腐朽。这种教育既呼应了2022版新课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也契合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当学生能理解《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外貌之丑与灵魂之美的辩证统一,便获得了认识现实世界的智慧钥匙——在光与影的交织中,保持对人性光辉的信念,对生活缺陷的悲悯,对改造社会的责任。这正是美丑对照原则在语文教育中的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柳鸣九译)[M]. 人民出版社,1980.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 人民出版社,2011:385-389.
[3]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译)[M]. 三联书店,1988:63-71.
[4]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102-106.
[5] 李镇西. 语文教育札记[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104-112.
- 【发布时间】2025/8/28 11:27:48
- 【点击频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