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教育数字化平台的初中物理家校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数字化时代是数字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数字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各个角落,使其教育模式变革、教育理念更新和教育体系重构。随着教育数字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开展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要义
数字化时代,协同教育必须基于5G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家校社三大主体作用,借助现代技术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能够使协同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指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点在“协同”,提供一个家校社等多元主体能够共同融入协同育人的空间和平台,使其为协同育人供给舒适宜人的中小学环境。当今社会,协同教育涉足的骨干领域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授知识,家庭协助学校教育顺利开展,社会巩固教育提升,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和进步。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在帮助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健康,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确保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协作教育。
为贯彻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联动,构建现代协同育人体系。所谓协同是指多个不同的子系统,为了完成同一任务而相互协作的过程。各个子系统内部合作,一起推进事情的进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协同的成效让各个子系统都有所获益和共同进步,进而使得共同目标完成得更好。
以初中物理学科教育为例,学生极易受校内与校外这两个教育子系统的影响,这两者看似独立,却密不可分。从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来看,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系统是一致的,都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才。因此,家庭、社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虽然属于不同的子系统,但共同的利益点都是为培养优秀的时代新人而奋斗,这就要求双方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协作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要做到“三化”
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应该构建一个“三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工作方式多元化,创造一个学生主动想要学习的氛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家作主”。通过开展“一对一”定向帮扶、营造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答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之学习氛围,让尖子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影响其他学生,使其可持续健康成长。
二是使知识获取具象化,为学生长效学习搭建平台。采取虚拟动画、专职教师、创新物理实验室和社区特色场馆等措施推进学风建设、物理学科竞赛和物理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能够使其将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打造理论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与科研相结合,形成具有信息科学要素的教育管理体系及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人际交流常态化,强化规范及促进师生积极交流与互动,构建学生主动提问学习模式。学校要重视学风建设,组织家庭和学校不定期开展家校座谈,针对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经验让他们面对面交流与互动,从而更好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水平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发展,微信群、钉钉打卡等线上交流日益方便和快捷,家长和学校可利用这些平台在第一时间知晓学生的最新动态,包括物理学科学习情况和生活境况,在了解情况后能够积极解决困难和满足需求,确保求学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学校可根据各个阶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类型如辅导或讲座的学风建设计划,举办AI+机器人夏冬令营等活动,促进师生积极互动。
学校和家庭可通过联谊,利用当代多媒体直播等方式向彼此展示学生学习动态和风格,使其两者间的联系更加细化,为学生开展更加精准到位的相关活动,充分发挥两大主体协作教育的影响力;家庭和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推动形成有效的协作教育合力,推动学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渠道要做到“三主”
在终身学习理论指引下,倡导构建学习型家庭、社区和学校,促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和席位,促使学习型家庭的呈现,并实现主要由学生为主的家校社教育的一体化,最终实现教育共建、共治和共享。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应坚持“学生为本、协同育人、多向互动”三原则,让学校成为培养完整生命的孵化器,让教师成为人与世界美好关系的构建者,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最好助力者。为此,要做到“三主”:
第一,学校要主导。在社区学院,学校应对学生学习生活安排承担起主导责任,尤其是假期,在放假前精心设计好假期生活指南,并告知社会及家长。“双减”政策向纵深推进,学生假期作业负担轻了、校外培训少了,学校应引导他们更多参与体育锻炼、劳动实践及社会志愿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感与综合素养。
第二,家庭是主体。家庭是社区学院的基本组织单元,是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责任主体。家长应在学校指导下,合理规划孩子生活起居、学习锻炼等事宜并认真实施,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和睦友善、积极上进的家庭环境。
第三,社会是主阵地。社会是学生假期学习、生活、成长的主阵地,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大乐园”、开拓视野的“大课堂”、开展实践的“大舞台”。全社会都应为假期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指导与服务。
四、激活协同育人效能要完善育人路径“三条”
路径一:家长参与服务管理,实现育人和谐互动。根据学生很难理解学校的方面,设置了服务和监督2大类,12项体验项目。家委会利用校园开放日、家长接访日、家长驻校办公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事务,亲身感受孩子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了解学校育人理念。在听取家长意见的同时,学校也告知家长如何协同学校完成育人问题。
路径二:发挥家长教育职能,提高育人合作能力。家庭教育工作室利用问卷调查、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征集家长教育问题,建立家长服务清单,制定研究应对方案。例如疫情网课、复课、亲子矛盾等问题,工作室和班主任、教师研讨,制定了亲子交流会方案,通过线下师生心理健康讲座,线上家长学习活动。持续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家长协同学校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路径三:整合家长优势资源,创新家校共育模式。进一步把家长、政府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达成育人共识,凝聚育人合力,我们全方位整合协同育人优质资源,搭建家长展示平台。学校家委会、企业家奖励基金会通过家长艺术社团、家长社团导师、爱心捐资助学等活动,全方位整合家长中的优质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教育,家校合作多样化,育人效果显著。
总之,要构建全链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协同育人工作协调机制、沟通衔接机制、干预督促机制。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家校社沟通平台,把学校、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链接起来,探索依法督促学生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或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干预。大力推广“家校共育”试点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完善协同育人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关系协调和资源整合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作用,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机制和模式,大力宣传推广鲜活经验和做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逢彦;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12期.
【2】付松锋;罗云飞;构建家校社协作育人共同体的研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2年20期.
【3】陈嫄嫄;家校共育 落实立德树人[J];名师在线;2022年31期.
【4】韩婷;家校共育 助力成长——家校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08期.
【5】杨清树;践行新时代教育精神,探索“家校共育”新形式[J];安徽教育科研;2018年07期.
- 【发布时间】2025/8/28 11:30:11
- 【点击频次】6